HOME
 

机械资讯 677 期

2013年晋江鞋业博览会概况

文/杨广立
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展览组 组长

1.活动纪要

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JIF2013在今(2013)年4月18-21日,假福建省晋江市成功展出,本次展会已迈入第15届,由晋江市政府承办。本展为晋江市唯一的专业鞋工业展览会。

本届展览为第4度使用「美旗城」商场主建物展出。美旗城为因应开发海峡西岸所筹建的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占地3,000亩,预定建筑总面积460万平方公尺。由于招商与筹资过程甚不顺利,美旗城的二栋主楼停摆至今3年余,一号楼至今都还没封顶,周边也都是黄土一片,毫无开发迹象。据了解,晋江市政府将把美旗城主建物前方的空地规划为专业展览馆,规模为8万平方米,预计2年后完工。连晋江这种排名4-5级的城市,展览馆一盖就是8万平方米,而台湾二个南港展览馆合计却只有9万平方米!

本届展会分设鞋类成品、鞋业机械和鞋材辅料三大展区:地下层与一楼为鞋机区、二楼为成品鞋区、三楼为鞋材辅料区,产品分类相当清楚易找。

由于相连不远的石狮市为福建,甚至大陆最重要的纺织服装之都,每年于4月18日举办的石狮「纺织服装博览会」与晋江鞋博会传统的4月19日只差一天,因此石狮与晋江的上级市泉州市政府下令将晋江鞋博会提前一天开展,让二展同一天开展,并在二个原展名之前都加上展名:泉州商品博览会。变成一个展、二个子展览、分二地展出。由于晋江鞋博会传统为4月19日开展,本次提前一天,甚至发生参展商与参观者都不习惯的事发生。竟然有几家参展商到了开展前一天还要主办单位打电话催来布展;而且第一天参观人数明显比上一届少,第二天419才恢复正常的事发生。

晋江市现有鞋类生产相关企业约3000家,从业人数超38万人,年产鞋10亿双,去年晋江鞋产业产值达800多亿元,占晋江工业产值近三分之一。运动鞋、旅游鞋占全大陆总产量40%,是全世界总产量的20%。晋江市的鞋产业有15家上市公司,如安踏、361度等公司,为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因此本展一向是我国鞋机极重要的目标市场。

本展征展十分顺利,今年征集了11家73个摊位参展,加上自行参展与合并参展的厂商,实际台湾总计有15家84个摊位参展,总面积已连续4年增长。

2.成果统计

1. 台湾参展团厂商家数:11家/657 m²(73个摊位)。面积较上届12家/630个摊位增加4.3%。
2. 大会总参展厂商500余家,与上届同。
3. 展出面积:总净摊位数1,600个,与上届同。
4. 参观或洽商买主:5万人次。

3.综合建议

本次台湾馆位置仍为全场最好的区域,位于一楼进口中庭左侧。要往二楼展场的手扶梯即在台湾馆正中间处。加上超大型台湾馆牌楼,不管是刚进场、或是要上二楼、或是从二、三楼往下看,台湾馆的曝光度都极佳。

由于去年鞋业的景气状况非常差,晋江鞋厂商普遍延迟3个月以上才付款,或是甚至以倒闭为由,倒鞋材公司的帐。赊账交易是晋江商圈最传统、最流行的一种交易方式。前年起由于鞋业景气已不佳,温州鞋业即开始推行现金交易,一方面表示信任危机,一方面更表示仍然看坏景气,去年底这股情势已蔓延到晋江。晋江鞋业去年产量过剩,景气不好,库存一堆,但年初透过店头的强力促销,大幅降价,据了解,多数主要厂商至今已去化大部分库存,加上美国景气仍然维持强势,国际鞋业大品牌并未砍单,因此今年参展厂商表示效果还算差强人意。

以台商鞋业第二代为主的制鞋公会「青出联谊会」会长吴坤正表示,因应广东、福建等沿海劳工成本高涨,台资鞋厂早就采取分工模式因应,譬如他自己就将工厂分散在湖北、四川等地,鞋面、鞋底在内陆省分制造,「最后送到广东组合,再报关出口」。吴坤正认为,台资鞋厂仍逃不出OEM的困境,但台商的管理模式比陆资厂好,而且可「少量多样化」接单,利润比大批量产的订单高。「少量多样化」就是台资鞋厂的竞争力所在。此点正好与开幕晚宴时晋江市刘文儒市长的论点相呼应,刘文儒市长说:「晋江鞋厂规模普遍不大,管理又不如台资鞋厂,当台资鞋厂可全中国大陆分散制造,甚至可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缅甸设厂以降低成本,做的又是较高单价的欧美日品牌,一来一往,晋江鞋厂做得很辛苦。」但是晋江鞋厂强项在品牌与通路,如:安踏、361度⋯⋯这又刚好是台资鞋厂最欠缺并亟待加强的。

随着沿海省分的工资高涨、劳动力缺乏,上一届展览首次见到厂商展出机械手臂,以取代人工担任抛光与上胶的动作。为了再节省人力,本届有更多的厂商展出以印刷、热熔贴合的鞋面与加工设备,以减少制鞋时的车缝工,从上端的鞋样设计起即考虑彻底节省人力,对于下端的制程设备将有不小程度的影响,值得我鞋机厂与缝纫机厂多注意因应。

Back
电话: 886-2-23494666 ‧ 传真: 886-2-23813711 ‧ 电子信箱: tami@tami.org.tw ‧ 会址 : 100 台北市怀宁街 110 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