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机械资讯 563

CAD/CAM 的使用与切削

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
自控应用部 文 /殷晓暐
2004年1月

随着 CAD/CAM 软体的发展与刀具及机台的进步,高速切削的理想已越来越接近可能。在各项软硬体功能都越趋强大复杂的同时,使用者该如何将 CAD/CAM 软体、刀具及机台成功地整合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本文从 CAD/CAM 软体功能的探讨出发,配合高速切削的理论及实务上的经验,与读者们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效益与喜悦。

CAD

任何 CAM 的加工模组都必须搭配足够的 CAD 能力,才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以最常见的档案格式转换而言,在不同软体档案格式间,通常以 IGES 、 STEP 或 PARASOLID 格式转换,但免不了会有所谓破面的情况发生,外形设计时,破碎面的发生亦常见到,补破面、曲面融合、桥接、编织等均是常需使用到的功能,软体必须有足够的功能以应付类似情况。

另一情况为加工程式制作过程中,为避免刀具路径转折处在表面显现,通常会把表面延伸出一段长度,以使刀具的出刀进刀痕迹及残料或毛边不明显,此时曲面延伸的功能就必须提供,并且需要依曲率或切线方式延伸,以得到平顺的刀具路径。另外,在模仁加工时,入子的预留孔需暂时缝补,以免软

图一: 3D等距的刀具路径

体计算出掉入孔内的路径,在此情况下, CAD 软体亦必须提供足够的功能以因应此类需求。

有趣的是,通常 CAM 工程师花最多时间的地方不在加工程式的制作,而在 CAD 图面的处理上,此情况在拆电极时尤为明显,若软体功能不强,或人员使用不熟悉,则程式制作的效率将大打折扣。

CAM

CAM 一般包含了等高层降、沿曲线投影、边界投影、区域投影、 3D 等距、清角 …等许多功能,不同软体,名称或许不同,但功能大同小异。差异较大的反而是使用者的切削策略,相对的,对于某些较新的切削策略,软体必须有对应的功能。

举例而言,对模仁硬材的粗铣,切削效率及刀具寿命的两难是加工 者 最困扰的问题,目前较新的方式为以摆线开槽或螺旋下刀开孔的方式,再以环绕等高去除留料,第二刀再以残料二次加工的方式将残料去除至可以轮廓加工的薄层,此种方式的特色是第一刀的 ap 相当深,通常在 5-20mm 之间不等,但 ae 仅约 0.15-0.7mm 左右,此种切法刀具每刃负荷较轻,寿命较长,可以用到较长的刀刃,整体的切削效率亦可大幅提高。此类切削策略需要软体提供摆线开槽、螺旋下刀等功能,及残料二次加工的能力,尤其是残料二次加工的计算效率、稳定性及精度,需要使用者特别注意。其他如圆弧转角进出刀 ( R 进 R 出 )、转角减速、螺旋投影加工、 3D 等距投影甚至插铣等都是较新的切削工法。

相对于软体功能的愈趋多样化,各式新奇的切削工法不断地出炉,但如果对机器没有深入了解,常常无法很正确地使用适合的切削条件加工。以下,我们举几个例子解说:

图二 : 电极垂直壁的切削

1. 3D 等距  

某些曲面来说,使用沿着曲面轮廓的刀具路径,并且每刀之间距离不因曲面倾斜角度不同而变化,可使刀痕平均稳定,是相当好的切削工法。但对某些曲面来说,使用此种三轴同动切削的工法,将导致某一轴的移动量远小于另二轴,如 图 (一) , Z 轴的移动量太小 (例 1 m m ),使得机台无法实际执行此一微动量,直到累积到一定量才移动,此即所谓的迟滞现象,此时曲面切削起来表面便不理想,出现刮痕等现象,反而不如简单的等高加工方法。

2. 直角及棱线的加工 一般而言,工具机出机时的控制参数,仅针对一般加工需求,在转角的锐利度上有其限制。对于某些需要直角或棱线相当锐利的工件,如电极或鞋底面纹路的加工,则需要较特殊的方式处理。若工件几何形状较单纯,如 图 (二) 的电极,则可以等高切削,将电极的四个面分别延伸,并分为二组,分次分组加工,如此便可避免机台因惯性的关系,在需要锐利直角处过切。但若工件形状相当复杂,且一般出机加工参数无法达到时,则需请原厂另外特别调整参数,以达到要求,当然,加工的时间也会因此增加,此类情况多发生在鞋模及灯模业。
3. 两轴同动的轴向选择

在投影加工使用 Zig-Zag 或单向走刀加工方式时,通常使用者会选择 X-Z 平面,亦即只有 X 和 Z 轴同动。对部份机台,此选择是对的,如大部份传统的 C 型结构机台,但对很多小型龙门机台, Y 轴的动态反而比 X 轴好得多。也不易过切,因此在选择动作轴向的时候,使用者需要考虑机台的动态特性,而不只是单纯的走刀方式。

4. 主轴、刀把的平衡与表面粗糙度

主轴及刀把的平衡对表面粗糙度有很大的关系。平衡越好,切削时的振动越小,相对的表面粗糙度也会越好。对需要良好工件表面的情况,如部份电极及母模面,若转速需要很高 (小刀),刀把需要特别做线上动平衡,且须要在主轴夹持后执行,若能购买可调整动平衡的刀把,将会便利很多。

另一方面,主轴及刀把的平衡对小刀断刀率也有极大的影响。针对细小深槽的加工,最小刀径往往小到 R0.4mm ,为达理想切削速度,转速至少在 20000rpm 以上,若主轴偏摆及整体动平衡不佳,不论切削条件放得多轻,往往一进刀即断刀,使用者不可不慎。

5. 粗铣的留料与主轴的特性

对较大型的模具,如汽机车钣金模,粗铣的留料有时必须相当小心。针对此类模具,通常使用大型重切削机台, BT50 刀把,最高转速 6000rpm ,一般面铣加工时,切深 5mm 均没有任何问题,但对轮廓加工时则需多加考虑,此与主轴特性有关。为达到较高的转速,一般主轴设计轴承斜角使用 15-25 o ,轴向承受切削力的能力较差,若粗铣留料较多,在陡峭面转折时,主轴轴向承受相当大的切削力,若此情况常发生,则主轴寿命将会大幅减短,程式设计人员需要尽量降低粗铣后的留料,以延长主轴寿命。为达到较佳的切削效率,可以使用前述的残料二次加工的做法,先重切削粗铣一遍,再利用较小的刀具,执行残料二次加工,并同时将留料降至合理厚度,最后再精修。

然而,就另一方面来说,留料太薄,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原因为大型机台热变形往往相当大,从数条至数十条不等,并且加上粗铣加工时间往往很长,机台的热机状况及室温对机台变形量的影响必须考虑进去,因此留料最好至少有 0.5mm 以上,以免因热变形产生过切情况。

后处理、 NURBS 及控制器特殊指令

针对大部份的使用者而言,后处理器愈方便愈好,许多人也不想在此一领域多加着墨,因此,在购买软体时,直接请软体商针对厂内机台及控制器,写好适用的后处理器即可使用。一般而言,采用控制器的模式均为高速高精度,这种做法并无不当,但有时却少利用了部份的功能,例如 NURBS 。

对如 图 (三 )的工件,若无棱线要求且弧度需平顺,一般只能靠缩小尺寸的内外公差值,增加弧面上的点资料,以达到滑顺的弧面,但此时程式变大,点密度变高,若机台控制器速度不快,则运算效率不够,切削速度便变慢。此时,若使用 NURBS 功能,可以缩小程式,并使曲面圆弧化,同时保持较高的切削速度,不失为一可尝试的方法。同样的情况,亦出现在部份的控制器上,有较特别的圆弧化指令可以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切削表现,需要提醒的是,此类圆弧化的功能,对前述需要棱线分明的工件并不适用,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图三 : 适用NURBS曲线的工件例

最后 CAD/CAM 的自动化 (或客制化)亦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从模具设计开始,即有一连串的标准品零件可套用, CAM 人员接受图档后,加工条件的设定繁锁,加工单填写,图面审核等,都需要许多人工执行,若将最佳的加工条件标准化、客制化,以一个指令即设定好许多的切削条件,甚至可以自动出加工单及工件图面,将可以大幅提升 CAD/CAM 人员的产出。当然,初期的软体投资所费不贷,管理者必须明确了解 CAD/CAM 人员的工作流程及可自动化的部份,确认所须的功能后,再请软体公司设计方能达到预估的效果。

不论 CAD/CAM 软体如何更新,机台及刀具如何进步,使用者永远是技术的核心。如何正确地了解机台,配合实际的加工经验选择刀具,规划最适的切削策略,是使用者必须不断努力学习的课题。在 CAD/CAM 软体、刀具及机台组成的三角形中,真正的关键是三角中央的使用者。

Back
电话: 886-2-23494666 ‧ 传真: 886-2-23813711 ‧ 电子信箱: tami@tami.org.tw ‧ 会址 : 100 台北市怀宁街 110 号
版权所有 © 2004-2023 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