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機械資訊 626 期

專訪 刀具庫專業廠 吉輔企業董事長劉興榮
劉興榮:吉輔順利轉型 營收破10億元
 大陸將是最早復甦的國家
      創新研發再升級,高效、節能環保風
跳脫產值迷思追求價值

採訪/許淑玲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 專員
  工具機一機一刀庫,刀庫是工具機不可或缺的關鍵零組件。為了解金融海嘯肆涼下的台灣刀庫及整機廠的概況,本刊特別安排專訪刀具庫專業廠-吉輔企業董事長劉興榮。讀者或許能由刀庫的供應,略知現階段工具機的市況。

順利轉型 營收破10億元

  吉輔企業創立1979年,以生產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起家,在1980年代期間,聞名於東南亞及中國大陸。1989年起,開始行銷大陸,1996在天津設立辦事處,累積不少行銷通路。劉興榮說,早期工具機刀庫所使用的刀套尾端就是用脫蠟鑄造製造,吉輔在1992年開始接觸刀套。

  1991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執行刀庫五年專案計畫,在1994年公告技術移轉;那時脫蠟精密鑄造整廠設備的發展已達飽和,吉輔亟思轉型。於是在1994年買下該計畫圓盤、鏈式及臥式刀庫技術,從此在新型刀庫的創新研發,不遺餘力。

  製造刀庫11年,吉輔目前產品行銷世界30個國家,客戶超過100家。是台灣第一家通過ISO 9001認證的刀庫廠。台灣營業額占二成多,歐美三成多,大陸約四成。數量以歐美地區最多,台灣龍門、臥搪、大型機供應占大宗。

  吉輔近6年,營收不斷創新高,2003年擴廠增加產能,2004年營業額較上年成長50%以上,創下近新台幣4.5億元的佳績。因應訂單快速成長,2004年11月底興建二廠完工,產能不斷向上提升。2008年營業額突破10億元大關,再創新高紀錄,主要因於臥式刀庫單價高。

  劉興榮表示,投入刀庫,原本預訂虧損5年,所幸第3年已達損益平衡,「轉型不算成功,算蠻順的。」

國際展愈挫愈勇 上海展露鋒芒

  初生之犢不畏虎。劉興榮說,經過測試與改良,直到1996年底,商品化程度只有30~40%。那年第一次參加日本工具機展,當時籍籍無名的吉輔,得不到任何國外買主駐足參觀,鍛羽而歸。

  初露頭角。1997年參加上海零組件展「很成功」,和日本展效果截然不同。那時上海第四機床廠正好有個天動計畫,需要十多台的臥式加工機,正在尋找刀庫供應商,表達對吉輔刀庫的高度興趣。劉興榮說,一組人來了,換另一組人來,天天把會場擠得水洩不通,就這樣,吉輔賣出第一套刀庫。當時先出一台試用,經多次局部修改,陸續出貨十餘台,快速累積經驗。

  接著積極參加國際性大展,由於接觸很多國家的不同工具機廠,形勢所逼,無形之中走向「設計導向、少量多樣」的刀庫開發。專攻複雜及大型刀庫,主要供應臥式、龍門及立車用,採少量多樣,客製化生產,市場區隔也在無形中成形。

全球刀庫銷售概況

  在大陸發展十餘年,吉輔在客製化、中大型立車、龍門、臥式、搪銑床用刀庫,在大陸市場占有率高達95%,台灣在此領域,市占率約9成。早期刀庫賣到大陸,大陸廠非常自豪,一定要在目錄上標示,使用台灣吉輔刀庫。

  劉興榮認為,大陸1997年就開始製造臥式加工機,台灣落後大陸十年以上;現有臥式加工機生產商約40~50家,台灣只有少數10幾家生產。臥式加工機不僅發展較台灣早,加上和國際大廠合作,技術發展速度也較台灣快。台灣立式及龍門加工機生產量世界第一,銷大陸量很大,大陸才開始生產。

  200年再度參加日本工具機展,效果還是有限;日本走高檔、高精密路線,有專屬的刀庫製造商。韓國臥式刀庫情況大致相同,只有小部分外購。後來才陸續接了日本OH、ENS與新加坡M3AKINO訂單。

  劉興榮認為,宿命要改變很難,由於台灣的國際市場定位及價值,有其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地方;因此,台灣刀庫要打入日本高階工具機市場受到限制。

  吉輔產品實用,價格便宜,國外市場開發順利。1997年第一次到歐洲展,劉興榮說,因為吉輔曾經和美國第二大工具機廠合作,對技術提升有很大幫助,到歐洲展示接受度就比較高。目前刀庫供應全球30個國家,包括:韓國、美國、捷克、波蘭、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蘇聯、巴西…較多。吉輔的圓盤刀庫一個月最多外銷300台,台灣量很少。

  由於大型機衰退少,吉輔受到這次金融風暴影響較慢,到四月才開始感受到。立式綜合加工機在去年7~8月就已感受到,直線下降的斷崖經濟。小型立式加工機的衰退嚴重,因急單效應,小型機需求有上升,臥式大型專用機的刀庫訂單,有增無減,猶如避風港。大陸衰退的程度較台灣小,歐洲沒有復甦跡象。

市場行銷-逆勢操作

  吉輔在台北及北京工具機展示面積創新高,北京還做了很大的看板廣告,今年預訂參加印度、台北、北京、巴西、米蘭工具機展,波蘭、俄羅斯工具機展沒參加,則做廣告,一反從來不做廣告的操作,不參加的展會則派人去打知名度,這是以前接單應接不瑕時,所沒有的。今年將印度和蘇聯列入重點開發市場。

  2009年台北工具機展吉輔(刀庫)結合日紳(主軸)、寶嘉誠(工作台)三家關聯性高的關鍵零組件聯合展出。有鑑於換刀速度和主軸有密切關連性,所以邀請日紳合作主軸夾/鬆刀開發,在去年廠內的展示會(open house)展示50把刀的快速換刀臥式刀庫,刀具20kg換刀時間僅2.1秒,10kg換刀時間僅1.6秒,是目前台灣臥式刀庫換刀速度最快的。

  這次台北工具機展會場「規劃得非常有水準」劉興榮說,走道寬敝,攤位面積普遍較大夠氣派,有國際水準,雖然受到展覽分兩地展出,人潮分散,加上金融海嘯影響,展出效果不顯著,但展出形象確實提升不少。

  劉興榮表示,聯合展示確實收到「1+1大於2」的綜合效益,因為產品上下關聯性高,客戶可以互通有無。

  接著四月初的北京工具機展,吉輔統計有40家以上國外買主深入洽詢,數量較台北工具機展還多。「對新產品的興趣及信心度非常高」,TAPPING CENTER刀庫詢問度很高。
研發創新:一輕一重 往高階走

  劉興榮說:「吉輔的研發按照既訂的目標與方向發展。」每年設定標靶研發目標:3~4個新產品,展現技術能量;常態性研發包括:配合客戶需求局部修改及全新的研發。

  吉輔自1994年導入刀具庫以來,一直以「研發」及「品牌」作為企業永續經營的主軸。早期研發人員只有2~3位,至今已培養20多位專業人才,其中超過6成擁有10年以上經驗。自行製造「模組化」與「客製化」刀具庫,客製化更是最新要的競爭優勢,提供客戶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最早的刀庫和現在生產的刀庫不同之處:在設計架構上,最大的變化是技術性高的換刀系統,其次,刀套材料有很大的突破,用塑鋼取代壓鑄。

  在速度方面,以前圓盤式刀庫含主軸連動的刀具換刀時間3~3.5秒,現在只要1.1秒,臥式刀庫以前20kg換刀時間為8秒,現在只要2.1秒。在刀把數方面可以無限擴充,最大刀庫到240把刀以上。

  最重要在換刀速度及刀把重量,刀把重量以前有15kg,現在做到70kg,適合大型機具的刀庫。

  目前吉輔刀庫供應各式各樣高階工具機,包括:立式龍門與五面龍門加工機、臥式綜合加工機、臥式搪銑床、多軸/複合化加工機、立式車床、快速與主軸機械連動的快速換刀系統。普遍應用在航太、汽車、民生用品、醫療、風力發電、大型閥管類,及基礎建設等產品加工。

  未來朝著縮短非切削時間努力外,更朝技術多元化,價格經濟化,滿足客製化的需求。因此,吉輔著重「一輕一重」的布局:一輕指輕型且高速化的工具機,一重指重機型且客製化的工具機。

  另外,順應潮流發展,開發配合主軸高速換刀整合技術;為了讓工件加工省時精準,可以一次裝夾完成工件的粗精加工,刀庫的應用走向容量大,兼容性高,一機多用途的儲刀倉系統。

  在創新研發除了申請政府經費補助,一方面與精密機械研發中心合作開發攻牙機用新刀庫。朝高階產品開發,開發藍海市場,避開泛用型刀庫的削價競爭。

高效、節能,綠色環保風

  由2008年IMTS與JIMTOF大型國際工具機展可以看出「節能」與「環保」的發展主軸。

  劉興榮指出,國內外大型工具機廠紛紛由汽車製造業相關小型立式加工機轉向航太、運輸、能源(石油、採礦)與風力發電等產業發展。因此,朝高效、節能、五軸加工和大型化、複合化機種發展。

  因應綠色環保的設計,吉輔刀具庫針對材質運用已由傳統且費時壓鑄的氫氨鋼材質切換為塑鋼材質,盡量降低生產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或粉塵等物質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同時降低重量及成本。

跳脫產值迷思,追求價格

  不景氣倒是很好的休息時間,也是個先蹲後跳的好機會。郭台銘說,是調整,不是裁員。劉興榮表示,景氣低迷,需求急遽銳減,吉輔因少量多樣生產,庫存少,反而受傷輕。有這次風暴,讓大家有省思的機會沈潛再出發,有「覺醒」這次經驗才值得。

  跳脫營業額的迷失。吉輔從1997年,業績一路成長,近六年是最輝煌時期,一個月營業額1億多元,天天做到九點半。「不是煩惱沒有單,而是煩惱如何交貨。」劉興榮說,造成管理無法落實,漏洞多。

  這是一個經歷,60~70個人時,我做得很快樂,幾乎每天一覺醒來,很高興又要來公司了,最多到170幾人時,如陷五里霧中,每天都有棘手的問題!」經汰弱留強,現在有120幾人。

  「現在才像做老闆!」劉興榮說,不用受員工離職的威脅。「經營公司30年,從來沒有為訂單煩惱過,比較掙扎的是人力的包袱,不捨的是要當裁員的劊子手!」這波是一個很好的喘息機會。用更冷靜的頭腦作員工培訓計畫,按部就班。

  不論台灣或大陸的同業,一直在後面追趕,所以一定要跑得快,讓別人追不上;保持領先地位,且要降低成本,讓追趕者沒有機會。景氣低迷,訂單減少意味競爭的增加,但仍要盡最大的努力生存下去。這時唯有往高階(產品)走,做來囤(做著等),等待時機來臨;第二降低成本,以前用壓鑄材料,現在用塑鋼;以前用鋼板10毫米,現在改用5毫米,是現階段的任務,但須符合刀具規範的重量為前提。

籲政府協助解決人才荒

  人才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機械業缺的不僅是勞動的勞工,真正缺的是技術工(人才)工,培訓期長達6個月。劉興榮表示,人力需求足夠,做刀庫還蠻有趣的,多變化、具挑戰性及成就感。

  在外勞政策方面,希望因金融海嘯遣返的外勞名額保留,待景氣好轉可再引進。開放大陸技術人才來台,大陸設計人才多,可有效解決機械業技術人才荒。

人文第一,技術第二

  比誰的口袋深,比誰的氣長,劉興榮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守估計,明年第一季才有復甦跡象。」用較少的人力,創造較高的價值。

  30年經營經驗,劉興榮深刻感受到,「人文第一,技術第二」哲理,體會到「用心」的真理。以前忙接單、交貨,企業人文沒辦法好好做,趁現在做要好紮根教育,用人的品質提升產品價值。

  靜思語像心靈雞湯洗滌心靈。經營事業總有各式各樣的逆境來磨,劉興榮總是從「靜思語」獲得釋放,改變心境面對逆境。他更熱心參與各種慈善益活動,建媽祖廟供信眾膜拜,讓豐原地區居民有心靈寄託的去處。用富有的心靈對抗不景氣!
Back
電話: 886-2-23494666 ‧ 傳真: 886-2-23813711 ‧ 電子信箱: tami@tami.org.tw ‧ 會址 : 100 台北市懷寧街 110 號
版權所有 © 2004-2023 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