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業/利德機械專業生產板式系統家具全套整廠生產設備,董事長邱清耀,擁有35年機械產品進出口經驗,談話中總夾雜著「呵!呵!呵」爽朗、熱情的笑聲;在木工機械發展27年,是台灣木工機械外銷推廣教父。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的邱清耀說,年輕時唯一的本錢是外語能力好。記憶力強,反應靈敏,加上熱情的個性,在活動中,他永遠是眾所矚目的焦點,無形中完成一次次成功的國民外交。
曾經在大阪木工機械展受邀代表外國廠商致詞,脫稿演出。總在國內外展覽會及外銷推廣訪問團,和各國製造商及展覽商打成一片,賓主盡歡,之後就成為死忠兼換帖的死黨。
近年他應經濟部國貿局、中小企業處、外貿協會、台灣經濟研究院、輸出入銀行、中華整廠協會、印度台北辦事處等單位邀請,以市場策略、行銷技術、融資,進行專題演講,擔任台中縣第二代企業家研習營的班主任,把35年的貿易及經營管理經驗與同業及第二代經營分享。
另外,還受聘擔任亞洲區最權威本工相關雜誌的顧問,包括Furniture Design Manufacturing(木工家具設計及製造)、Panel Woodworking Machinery,在專業領域的表現,一樣受到推崇。
2008年台北國際木工機械暨木工材料展覽會即將在7月4日至7日在台北世界貿易大樓舉辦,在展會前夕,本刊很榮幸邀請到邱清耀分享他在木工機械產業近30年的獨特經驗與前瞻看法,供業界參考。
【與木工機械的因緣】
邱清耀說,台大商學系統畢業當年4月,系主任介紹他到南泰集團擔任董事長特助兼貿易部經理。子公司南泰海運專做木材運送,他負責替關係企業採購船及木材,學到伐木、造林、木工、機器,這是他與木工的最初因緣。
1972年邱清耀開始出口台灣各式各樣的機械產品到美國。曾經幫楊鐵、大立、友嘉、富強鑫、全立發…等機械廠外銷產品,邱清耀說,機械廠想賣或想買的,都會找上門,塑膠機、包裝機、紡織機、木工機、工具機…都賣。
為了投入機械產品的進出口業務,邱清耀想深入了解機械,從工具機開始著手,雖然看不懂,但專有名詞硬背下來。又自學大學機械概論,還是看不懂,退而求其次從高工的機械概論及繪圖開始,一路自學。
因此,決定專做木工機械的進出口業務。那時,和歷史最悠久最大的勝豐木工機械廠(當時員工100多人)簽二次五年的代理合約。一面代理勝豐外銷業務,一面進口日本、美國、德國及義大利的機械,短短一年內,晉身台灣三大進口商之一;直到1981年正式成立洪業公司,從事木工機器的出口業務。
【1950~60年代:從萌芽到成長】
勝豐木工機械廠前董事長黃傳發先生,是台灣木工機械業界公認的開山祖師,業界尊稱他是木工機械製造之父。黃傳發由木工車床學徒到木工玩具師傅兌變為木工加工設備的設計製造者。在1957年設計、製造台灣第一台木工加工設備,由勝豐玩具加工廠改名為勝豐鐵工廠(今勝豐木工機械廠前身)。
民國50~60年木工機械快速成長期,機器設備供不應求之際,在1968年,黃傳發放棄木製玩具的生產,專心製造木工加工設備。
由黃傳發一脈衍生的徒子、徒孫,枝繁葉茂,在台灣約60~70%的木工機械廠和勝豐有直接或間接的薪傳關係。邱清耀說,某次,有24個人圓桌聚會,現場統計,勝豐大學畢業的有17個;另一脈是廣榮系統。
1968年開始第1台木工機械外銷到馬來西亞,以鉋木機、自動鉋為主;印尼市場以鋸原木的機器為主,以皮帶鋸需求最多。
【1970年代:革新五個UNDER】
邱清耀表示,當時,台灣木工機械製造水準仍不及世界水準,也不符合時代潮流,機身高度不合符歐美標準,不重視機器外觀,更沒考慮到操作安全性問題,只要機械能夠運轉,其他都不是製造者考慮的重點。
代理勝豐機器時,邱清耀帶著黃家兄弟到美國拓展業務,一面壯大聲勢,一面代理進口。台灣以出口實木的設備為主,進口則以人造板的加工設備為主。當時也賣德國及義大利的設備,成功打造全世界第一家用木板做線軌的德國設備,塑造第一品牌的形象;不到三年,在台灣的市場占有率達95%;也為自己累積雄厚的本錢。
1978年,洪業成功出口20呎貨櫃的木工機械到美國,不久美、加地區也成為當時台灣木工機械的主要海外市場。
這個時期生產日規機器為主,以「傳統機械的改善」來外銷。邱清耀表示,剛開始外銷時,台灣機器經常遭到退貨,不是品質的問題。針對當時狀況,邱清耀提出五大缺失,即有「五個UNDER」。
- 第一個是Under Height。由於台灣機器沿襲日本,工作檯面高通常為30吋,而歐洲機器都是34~36吋。
- 第二個是Under Horse Power,馬達馬力小、刀小。
- 第三個是Under Design,設計不良。
- 第四個是Under Safety,沒有安全標準,沒有倒角。
- 第五個是Under Finish,造形及塗裝不好,未達國外水準。
當時,金豐富生產DIY木工機及工具機,董事長張秋金把他的五個Under製成大標語貼在廠房內,那時金豐富的營業額達15億元,曾經拿到美國郵購及百貨業者SEARS 500億元訂單。
在這個階段開始少量出口,先在美國市場成長。業者開始懂得外銷的重要性,產品在改革五個UNDER之中進步。
【1980年代:開啟國際觀】
1982年臺灣機械工業同業會籌組木工機器專業委員會,將木工機器廠商整合起來,第一任召進人由長風董事長張振肅擔任,金豐富董事長、勝豐董事長黃伯山擔任副召集人。1986年成立台灣區木工機械聯誼會第一任會長由廣穎董事長周呂昭擔任。
勝豐機器出口到美國後,引起美國及台灣同業的注意。邱清耀說,開始外銷時,在美國一枝獨秀,卻孤掌難嗚。然後,因為外貿協會介入,帶七家木工機械廠到亞特蘭大展示,業務再次成長。漸漸的,廠商的國際觀普遍建立。
邱清耀在1986年組團到馬來西亞參展,有160多家廠商參加,同時赴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地參觀訪問及經驗交流,深獲木工機械業者的讚譽。
此後,台灣木工機械出口到馬來西亞金額,由1986年300萬美元,之後逐年增加,到1990年3,100萬美元,取代歐洲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進口國。接著拓展泰國、印展、菲律賓等市場。
1988年泰國第一屆木工機展,邱清耀帶團170餘人到泰國展覽,占展出面積70%,和那時工業部部長一起剪綵。
因緣際會,邱清耀在1987年以非製造業身分,當選第二屆台灣區木工機械聯誼會會長,1988年連任第三屆會長。開啟台灣木工機械業者的國際觀,開始注重國際行銷。
在1987年擔任台灣木工協會會長時,帶團到美國參展,也陸續到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東南地區展示。這個階段開始生產美國規格的機器;同時開始在東南亞市場成長。
1987年台灣成為世界第三大木工機械出口國,僅次於德國及義大利。
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同年邱清耀擔任機械工業祭組探親團團長,包括各種產業機械,約有17家木工機械家一同前往,名為探親,實則考察當地市場狀況。
台灣木工機業者國際觀的建立,邱清耀功不可沒。
【1990年代:外銷市場起飛】
台灣木工機械第二代已經起來了(冒出頭),懂得研發的就往上爬。1992年貿協助團,由邱清耀擔任團長,到印度新德里參加綜合工業展,開發印度市場,1998年再度率團到印度拓銷,當年印度木工機械公會成立。
1995年開始大陸市場,由於需求強勁,到2000年,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木工機械最大出口國。這個階段的競爭對手是歐洲廠商,以生產歐規產品為主。
【2000年代:融資論壇助整廠輸出】
2002年舉辦第一屆印度木工機械展,只有6個會講中文,有香港、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還有來自台灣的他。後來他要求印度木工機械公會改在中國農歷元宵節過後才可以開展,印度方面也從善如流,在2004年有20幾家台灣廠商參展,2006年有將近50家參展,台灣是海外第一大參展國。
在有知識、技術及人才的前提上,洪業在1989年即成立整廠開發部,但因規模及資金問題,加上融資取得不易,整廠業務拓展經常吃閉門羹。為了協助廠商解決開發整廠業務,面臨的財務問題,在擔任中華整廠協會理事長期間開辦「輸出融資論壇」,至今約7~8年。